【食用安全】澳洲檢出5種海鮮含微塑膠 食安中心:烹煮前要把可去除的內臟除掉

食用安全

發布時間: 2020/08/19 12:31

分享:

分享:

澳洲檢出5種海鮮含微塑膠

除了蔬果,海鮮最近也被檢出含有微塑膠!澳洲一項研究發現,生蠔、虎蝦、魷魚、藍蟹、沙甸魚這5種海鮮也含有微塑膠,其中沙甸魚被檢出微塑膠含量最高。本港食物安全中心曾指,在海產中發現的微塑膠,大多殘留於其消化道內,建議市民烹煮前徹底清洗,尤其要把可去除的內臟除掉。

沙甸魚微塑膠含量最高

是項研究由英國艾希特大學(University of Exeter)和昆士蘭大學(University of Queensland)共同進行,研究結果於7月刊登在科學期刊《環境科學與技術》( Environmental Science & Technology )。研究人員於澳洲漁市場購買5種海鮮進行分析,包括5隻野生藍蟹、10隻生蠔、10隻野生虎蝦、10隻野生魷魚和10條野生沙甸魚。

研究人員透過「熱裂解氣相色譜質譜分析」(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)這種方法識別5種常用於包裝及常見於海洋垃圾的塑膠:聚苯乙烯(polystyrene)、聚乙烯(polyethylene)、聚氯乙烯(polyvinyl chloride)、聚丙烯(polypropylene)、聚甲基丙烯酸甲酯(poly(methyl methacrylate))。

結果發現,所有海鮮樣本均含有聚氯乙烯,而濃度最高的塑膠是聚乙烯。在可食用部份中,研究人員發現微塑膠含量最高的是沙甸魚,最低是魷魚,數據如下:

  • 沙甸魚:2.9毫克
  • 藍蟹:0.3毫克
  • 生蠔:0.1毫克
  • 虎蝦:0.07毫克
  • 魷魚:0.04毫克

研究人員按平均食用份量計算,列出每次進食可能攝入的塑膠量,而30毫克微塑膠即相當於一粒米的大小。

  平均食用份量 平均食用份量的重量(克) 可能攝入的塑膠量(毫克)
魷魚 4隻 100 0.7
生蠔 10隻 50 0.7
虎蝦 5隻 75 1.1
藍蟹 1隻 100 3.0
沙甸魚 3條 100 30

食安中心:烹煮前要把可去除的內臟除掉

根據本港食安中心的資料,微塑膠是指微細的膠粒,國際間對此尚無一致公認的定義,但歐洲食物安全局把微塑膠界定為大小介乎0.1微米與5000微米之間的不規則形狀塑膠混合物,亦即微小如某些細菌,以至大如一顆黃豆般的膠粒。

在海產中發現的微塑膠,大多殘留於其消化道內。由於我們吃魚前,一般會先除去魚的內臟及把魚身清洗乾淨,所以攝入微塑膠的機會較其他通常整條或原隻食用的細小魚類(如白飯魚)和貝類(如青口、蠔)低。

食安中心提醒,為減少攝入微塑膠,建議市民在烹煮前把魚類和海產徹底清洗乾淨,特別是要把可去除的內臟除掉。

TOPick新聞編輯部製作電子書《食用安全手冊》,提供自家檢測報告,包括雞蛋、搓手液、兒童口罩等,更有牛奶、清潔用品等食安檢測報告【按此免費下載食用安全手冊】

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/出現地點,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:bit.ly/2JdOaiS

訂閱TOPick Telegram,集合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:bit.ly/3bebLM2

責任編輯:羅嘉欣